【健康报】数智驱动专科建设攀登新高峰
数字化转型是一场深刻的变革,是通过应用数字化技术来重塑信息化环境和业务的过程,其价值在于降本提质增效,侧重于管理和业务创新。当前,数据的应用与发展已成为医院数智化转型的关键手段,以数据服务临床、服务患者、服务管理工作将成为医院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核心。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信息数据中心主任 余俊蓉:
当前,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中山一院)已形成一体多翼的发展格局,目前共有3个院区和多个医联体单位。医院需要高水平的信息化作为支撑,从而提升临床专科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以实现医院高质量发展。
智慧医院建设是保障
近些年,国家相继出台了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和临床专科能力建设的相关政策,提出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体系,加强临床专科建设,提升医疗质量和服务能力。实践中,中山一院把专科能力评价、三级公立医院“国考”和医院高质量发展进行了深度融合。专科评价体系的建设目标就是将医院发展任务分解到各临床科室执行层面,同时打通壁垒,多部门联动,加强医院与各职能部门之间的联系。
为了更好地加强专科建设,中山一院将专科评价体系建设工作实施小组纳入医院国家绩效考核工作委员会进行统一管理。专科评价体系建设工作实施小组由专家评价组和技术保障组组成,前者由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临床专科主任组成,后者由信息数据中心工作人员和配套信息系统承建商等组成。专科评价的核心思路主要包括界定专科范围、体现专科能力和评测专科指标,围绕“评价谁、评什么、怎么评”,提出可落地的方案,并进行实践和效果论证。
中山一院的专科能力评价体系综合了专科考核评价和个人考核评价体系,借助数据量化,形成了相对公平、公正的结果。整个评价体系设计的基础是智慧医院信息化建设体系,该体系能够提供足够数据,并推动数据融合。
数据采集和分析是基础
在院内,截至2023年12月底,中山一院共建设了超过200个信息系统,包括360全景病历、专病数据库、病区综合平台和患者App,实现了全院互联互通,推动了数据流程闭环。在院外,医院和监管平台、保险等信息系统进行了对接,并开展了远程会诊和双向转诊,实现多院区同质化。
高质量的数据采集和输出离不开平台的建设。中山一院建立了院内信息集成平台(HIE),建设初衷是推动业务交互,平台的技术框架、标准、功能定位在大数据治理、应用能力方面受限。因此,中山一院重新进行规划,对业务信息系统和数据应用两个基础平台进行了切割,针对数据应用建立专用的数据湖,除推动临床各信息系统闭环外,将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按病种分值付费(DIP)、医保综合、合理用药、耗材、运营成本管理、医教研、人财物等相关信息系统全部打通,实现了数据的实时采集和汇总。
目前,中山一院信息系统的基础数据全部进入数据湖,已有7T(电子储存单位)数据量,涉及800多个业务表、60多个多源异构业务库,全面覆盖专科评价所需数据,并完成了基础数据治理,能够为后续数据应用提供优质数据基座。
统一数据标准是关键
在建设专科能力评价一体化信息平台方面,中山一院利用信息系统数据可全方位分析、展示与评价全院、专科、医疗组、个人的多维度指标,如质量安全、服务效率、能力水平、运营绩效等。
医院设置了统一的数据标准,实现了科室框架标准化、评价指标特色化、人员信息标准化,构建了专科诊断疾病谱及手术谱,实现了全院、各专科和医疗组的多维度标准化统一;对数据进行分析后,可了解核心评价指标不同维度(如全院、术科整体、非术科)的整体概览;便于进行不同专科或同一专科不同病区的数据趋势分析,方便横向对比。与此同时,不同医疗组及医师个人可对患者收治难度、技术水平、质量安全、运营效率等进行分析。
中山一院在数据标准化的基础上完成了数据质控,形成了指标集和指标主题库,工作人员用关键字迅速定位,然后在平台内部进行统一的应用和管理。目前,中山一院专科能力评价一体化信息平台从多个维度将运营指标、专科资源和科研教学能力进行全面展现;同时实现了专科的目标值、病种图谱和专科人才能力的定位管理,实现了将相关指标在个人计算机(PC)端和移动端进行多维度展示,并将相关结果纳入专科和个人考核评价体系。
信息化建设是医院基础支撑和效率提升的工具,只有基于规范要求充分激发信息技术活力,才能更好地完成数字化流程的重塑。在此过程中,要减少执行的随意性、增加执行的透明度,通过梳理政策规范形成制度,将规范制度嵌入流程中,通过信息技术助力规范制度的落地,最终实现更优质高效地采集、分析与利用数据。
中山一院将继续以数据为基座,提升运营效率和医疗质量,保障流程畅通,为进一步推动医院专科能力建设注入强劲动力。

文/记者 甘贝贝
报道链接:http://jkbshare.183read.cc/article/5661323/5.html
报道时间:2024-09-24